2013/05/05
再探蘭嶼的第一天,
環島途中經過東清部落,
剛好遇到捕飛魚船豐收回港,
全村男女老少幾乎都在岸邊處理魚鱗(蘭嶼的傳統習俗,飛魚捕捉回來後,要去魚鱗才能帶回家),
看到岸邊滿滿的飛魚真是很壯觀的畫面,
還巧遇馬修連恩的節目團隊正在進行採訪拍攝(三天的行程中一直在蘭嶼遇到他們,哈~)。
飛魚是傳統蘭嶼達悟族人很重要的食物來源,
所以每年的飛魚季節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為了確保捕魚豐收,也有很多相關的傳統習俗。
現在與台灣之間的交通便利多了,
食物的來源也比較多元化,
捕飛魚雖然不像以前那樣重要,
不過一到飛魚季還是會全村一起動員參與,
有的出海捕魚,有的處理漁獲,有的曬飛魚或是燻飛魚,
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參與的氣氛很好,
感覺是個很不錯的傳統。
生活在蘭嶼這樣一個沒有百貨公司、沒有工廠、沒有電影院、沒有星巴克、沒有50嵐、沒有7-11便利超商的地方,
很多事都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很多在台灣隨手可得的食物像白米、麵粉…幾乎都是要從台灣運送過去,
因為蘭嶼的傳統作物除了芋頭就是地瓜,其它的非常少。
在台灣有時候光喝個飲料就有二三十家茶飲家可以選擇,
選擇了哪家店又有三四十種飲料要選,
選完還要選全糖、半糖、微糖、無糖…;正常冰、少冰、微冰、去冰……,
我發現我們常常在選擇中,浪費了很多時間。
一個人還好,人一多的時候更恐怖,
常常一群人討論了半家還是無法達成共識中午要吃什麼,
所以我很討厭跟一群人一起出遊,
總是喜歡自己一個人出門。
在蘭嶼,
很多的時候,要吃什麼、要喝什麼的選擇性並沒有那麼多,
其實,
這樣反而比較輕鬆……。
▲東清灣飛魚季豐收。
▲東清部落的曬飛魚。
▲港口處理漁獲的村民們,全村總動員。
▲港口處理漁獲的村民。
▲去除飛魚魚鱗。
▲去除飛魚魚鱗。
▲港口處理漁獲的村民們。
2013/05/06
再探蘭嶼的第二天,
期待中的藍天白雲並沒有出現,
也未如天氣預報的「多雲」,
還下了一陣又一陣的雨,
我們也趁著雨天拜訪了幾家特色店家。
其中比較值得一提的是「蘭嶼.漂流木」這家餐廳,
上一次來蘭嶼並沒有注意到(應該是還沒開吧!?),
這次是第一次拜訪。
餐廳內外空間都大量使用漂流木當做素材,
空間裝潢處處可見店主的巧思,
牆上也很有多可愛的插畫,
室內的感覺很活潑繽紛,
跟室外空間給人極簡風格的感覺不太一樣,
整體來說是一家很有特色和風格的店家,
會讓人有一些驚奇,
而就餐食的部份自己的評價是還OK。
在蘭嶼島上大部份的餐飲店家,
就像是台灣鄉下地方的小吃店一樣,
沒有太多的裝潢或是設計,
甚至給人雜亂、不乾淨的感覺。
店主一般都是半年在台灣工作,
到了4~9月半年回蘭嶼做生意,
我們抵達的那幾天,很多店主都還沒回蘭嶼,
自己一直想去吃的那家「飛魚專賣店」老闆也還在台灣工作,
所以無緣吃到上次令我印象深刻的「飛魚風味餐」,
在蘭嶼很多店家也有很隨性的營業時間,看心情開店,
所以要覓食得要碰一點運氣。
漂流木、無餓不坐、海很藍影像咖啡…
幾家明顯和蘭嶼傳統味道不太一樣的特色商家,
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
店主幾乎都有設計背景。
這點不管是台灣或是蘭嶼都差不多,
設計人開的店總是會有自己的想法、堅持和風格,
自己也是設計出身,
也到了該盤算屬於自己的事業的年紀,
但是可能自己還不夠勇敢吧!?
一直還不敢踏出追夢的第一步,
商業行為追根究柢就是「需求」和「供給」,
自己也還在找尋自己的價值,
找一個可以「供給」滿足別人的「需求」的價值,
還能養活自己,而且是自己喜歡做、有能力做的事。
▲漂流木餐廳。
▲漂流木餐廳特別的菜單呈現方式。
▲漂流木餐廳。
▲漂流木餐廳。
▲漂流木餐廳。
▲海很藍影像咖啡。
▲海很藍影像咖啡。
▲蘭嶼國小。
▲蘭嶼拼板舟。
▲蘭嶼拼板舟。
▲蘭嶼拼板舟。
▲蘭嶼拼板舟。
▲蘭嶼曬飛魚。
2013/05/07
來蘭嶼兩次,
第一次住藍翔民宿(第一次來選擇這裡的原因是距離開元港很近,可以先安頓行李,自己一個人住,民宿主人幫我安排了一間可以睡十幾人的通鋪房間~XD)
和野銀262民宿(上次住了兩天,就在野銀傳統地下屋聚落的旁邊)。
這次三天二夜是住藍海屋民宿(住宿費用應該算是蘭嶼排名前幾高價的,因為網頁做得很用心而吸引了我,不過住過後覺得C/P值不高)和野銀262,
之所以特別愛野銀262,
除了因為它位在保存蘭嶼傳統地下屋最完整的野銀部落以外,
周媽媽的蘭嶼傳統文化導覽解說是最大的因素。
因為某些緣故,
周媽媽必須一個人扶養六個小孩長大,
為了生計,她接受了山岳界知名的歐陽台生老師建議,
自民國七十幾年開始經營傳統屋民宿的生意,
也算是蘭嶼觀光產業的先驅,
歐陽老師還教導她做出了以蘭嶼在地食材為主的蘭嶼風味餐而大受歡迎,
改善了家中生活。
六十幾歲的她目前已經交棒給下一代經營民宿生意,
自己則負責蘭嶼傳統文化導覽解說、社區傳統織布技藝教學和農耕的工作,
覺得自己很幸運,兩次都是由周媽媽幫我做付費導覽解說的服務(兩次聽到的內容重複的不多~XD)
這次他或許是講開來了,一口氣說了三個小時才休息,
讓我認識到很多蘭嶼達悟族的傳統文化,還有達悟族祖先的生活智慧,
感覺是這趟蘭嶼三天二夜之行得到最大的收獲。
周媽媽的人生經歷和生活觀也是令我十分敬佩,
為了做民宿生意必須學好國語,
所以還曾經辛苦的「半工半讀」了好幾年,
白天務農,晚上國中夜間部(晚上要越過烏漆抹黑的蘭嶼橫貫公路上下學實在蠻辛苦的),
那時候他還是全班年紀最大的,
之後也參加了相關的職訓課程包括”電腦”,
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實在是令人敬佩,
尤其是在蘭嶼這樣一個資源不是很充足的地方。
言談中也感受到他對傳統家庭觀念的堅持,
還有對子女濃濃的關愛,
是一個非常愛子女的媽媽。
其實以蘭嶼來說,
野銀部落是我感覺生活機能比較不好的,
居民要上學、洽公離行政教育中心頗遠;
遊客覓食、購物也沒什麼選擇,
但野銀也是六個村落中傳統文化中保存的最好的一個,
傳統地下屋聚落較完整,一些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做得不錯,
要熱鬧要購物其實也不用來蘭嶼,去澎湖就好了,
所以我來蘭嶼一定會來這裡至少住上一夜,可以感受蘭嶼獨特的文化
▲蘭嶼傳統地下屋。
▲蘭嶼傳統地下屋旁的飛魚。
▲蘭嶼野銀部落。
▲蘭嶼八代灣。
▲蘭嶼拼板舟。
▲蘭嶼拼板舟。
▲蘭嶼拼板舟。
▲此行看過的明信片中最喜歡的一張。
▲終於還是要離開了,不捨。
▲恆春後壁湖漁港。
▲恆春後壁湖漁港。
▲恆春後壁湖漁港。
2013再探蘭嶼相簿全輯 http://flic.kr/s/aHsjF2Kp31